Understanding the Bible Today
新世代如何了解聖經
By
The Rev. Daniel J. Adams, Ph.D.
Professor of Theology Emeritus, Hanil University, Jeonbuk, Korea
and
Former Professor of Systematic Theology, Taiwan Theological College, Taipei, Taiwan
Introduction: Making Sense of the Bible 翻譯﹕蔡佳君牧師
介紹:聖經是否「有道理」?
聖經是我們身為基督徒認同的中心。特別針對在不同教派當中基督新教的信徒而言,對長老教會的信徒更是以聖經為基督徒認同的中心。我們可從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方面,長老教會信徒常被稱為「聖經人」,意思是,我們注重聖經的道理,特別看重教會中的講道與信息。甚至,在所有基督新教的教派中,長老會還要求神學院畢業生在受封立為牧師前要修完聖經語言——希臘文與希伯來文的課程。
在我們的敬拜中,包括祈禱、聖詩、信仰告白,我們引用許多經節。講道就更不用說,一定要符合聖經經文的重點,所解說的與聖經所寫的不能偏離。連在聖禮典中,我們也十分重視聖經經文,所以,長老會的牧師自稱是「上帝話語與聖禮典的傳教者」。宗教改革家的定義「教會的本質」的時曾如此說:「教會就是有信心將上帝的話語傳講出來,並且正確將上帝的聖禮典實行出來的地方。」
整本聖經都是被人記載下來的「上帝的話語」,成為在改革宗傳統當中,教會服事與生活的準則。
第二方面,我們長老會與其他教派不同的是,我們並不照字面上意思解說聖經。身為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我們時常針對目前的生活處境來找求經文的應用與解釋。聖經並不只是過去上帝所說過的話而已,上帝透過聖經,現在仍然對我們講話。當我們在回顧許多不同地方之長老教會歷史時,我們會發現到,知道並且瞭解聖經的意思與從自身文化與社會體驗中尋找經文的應用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在美國的歷史中,「美國獨立宣言」的簽署者之一 John Witherspoon先生就是長老教會的牧師。長老教會的基督徒,經常關心且投身於許多當今的社會議題:例如:奴隸制度、離婚、種族、戰爭與和平、婦女在教會中的地位,以及同性戀議題等等。
所有的議題都牽涉到回到聖經中尋找解答。在台灣,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投身於社會改革運動,帶領整個社會、國家走向民主。(但是就如同台灣的歷史所經歷的),改革宗的信仰告白,如同「蘇格蘭信仰告白」、「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在提出來的當時,也是被人流言中傷,變成與當時專制的政府反抗的證據。
所以,我們應當回頭來看聖經,尋找上帝的引導,因為,我們面對的種種議題,無論是政治方面、經濟方面、社會正義頂面、私人與公共的道德、抑是成為一個人的行為規範問題等等,若我們想在生活的世界和社會上找求上帝的心意,就必須回到聖經找答案。
第三方面,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是非常多元的一群人。我們有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社會中遭遇的問題也都不一樣。我們甚至有不同的神學觀點。所以,可以說,長老會的傳統包含光譜的兩個極端,從最保守的福音派到最激進的自由派,這中間存在著所有可能的形式,都可以包含在內。
因此,我們常不同意其他教派的觀點,或是分散到其他教派當中去。同時,有些人還形成了新的教派。所以,開個玩笑,長老會可以煮一碗「英文字母湯」,從長老教會分設的教派隨意舉出就有好幾個:PCUSA(美國長老教會)、PCA(美國長老會)、EPC(福音長老會)、ARP、CPC、OPC、BPC、KPCA還有最近的ECOP。若是將歐洲改革宗傳統的「親戚」算在內,還有RCA(美國歸正教會)、CRC與FRC。
雖然有這樣的多元性,但是我們都以聖經作為唯一的信仰準則,也就是神學與生活倫理的權威。無論我們每個人的神學立場是什麼,我們都回到聖經的根基上,在這世上,我們尋找活出基督徒的生活樣式。這意味著什麼意思呢?這表示我們在這個時代解釋聖經,並且帶出自己的神學立場來承擔社會議題給予我們的挑戰。當我們在研讀聖經時,我們帶著自己的立場、想法和意見,這就是為什麼對同一段經文,我們會有那麼不同的看法的原因。
然而,如此說來,我們要問,聖經是否真「有道理」?我們都同意聖經是權威,是嗎?所以我們應該都會同意,必須將經文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與主要關心的議題上。但是,我們也得承認我們擁有不同的看法,我們以不同的角度解釋聖經,對我們關心的議題,我們常常堅持己見,非常不認同當今社會的觀點與態度。我們不禁要問,聖經只能有同一種解釋嗎?還是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是否存在一種解釋是「通用」的呢?還是說,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甚至不同語言就有不同看法?
同一段聖經是否有可能有著好幾種不同的意思?為了要回答類似這種問題,我提出五個步驟來達到我所謂的「適當的解經」。這五個步驟整理出來就是五個問題:
第一步驟:經文的原文怎麼說?這是「原意」的問題。
第二步驟:這段經文是針對什麼人寫的?這是「經文上下文與背景」的問題。
第三步驟:這段經文的作者所受的「限制」會是什麼?這是「世界觀」的問題。
第四步驟: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什麼?這是「聖經詮釋」的問題。
第五步驟:這段經文的作者若是活在現代,他會怎麼說?這是「現代應用」的問題。
若我們按照這五個步驟的問題來回答,我們就可以走在「今日了解聖經」的方向上。
Step One: What does the text say? This is the TEXTUAL question.
第一步驟:經文的原文怎麼說?這是「原意」的問題。
這個問題好像非常容易回答,只要打開聖經讀經文就可以了,不是嗎?聖經的經文非常清楚又正確地擺在眼前,對嗎?不對!
剛開始的時候,你要知道自己拿的聖經是什麼版本?是思高譯本(七十士譯本)嗎?這是羅馬大公教會(天主教)所使用希臘文的翻譯版本,還是「馬所拉文本」,這是新教徒所用舊約聖經希伯來文版本。
天主教思高譯本包括「次經」(偽經),這是基督新教聖經所沒有的,所以,這成為我們讀聖經原文所遭遇的第一個問題,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待會兒會講到。
接下來,你需要知道你在讀的聖經經文是出自於基督新教的哪一個版本?哪一個版本最妥當?現在市面上有三種非常不同的版本,這三個版本造成所讀的經文有截然不同的翻譯。每一個版本的翻譯都有它的特點與缺點,導致一些翻譯有可能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情況。
第一種翻譯叫做:「正式相等意義」的翻譯,這種翻譯是將經文從希伯來原文與希臘原文字面上的意思直接翻譯成英文或者是其他語言。現在我們常用的這種翻譯版本是「新美國標準版」(the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這個版本的聖經是與原文最接近的翻譯,所以適合作聖經研究的用途,但是,由於它的文法結構是按照原文,在敬拜時,這個版本被拿來朗讀時,無法清楚表達真正含意,造成許多人理解意思上的困擾。
「新標準修訂版」棄捨一些字面上的意思,讓敬拜的人可以順暢地朗讀,這可能是現在敬拜與聖經研究上,用得最多的一個版本。
第二種翻譯叫做「強力相等意義」的翻譯,這種翻譯注重經文的意義,所以有多處不是照字面的意思。這種翻譯版本有兩個普遍使用的版本:「好消息版本」(現代英文版)與「新國際標準版」。最近,「普通版聖經」逐漸取代「好消息版本」。「普通版聖經」這個版本很容易理解,好讀,常被用於敬拜中。不過,「普通版聖經」與「好消息版本」並沒有完全照實翻譯原文,這兩個版本比較接近翻譯為流行的英語。
現在在教會中,更常使用的「新國際標準版」,已經成為「新修訂版」的「競爭對手」了。
無論是「正式相等意義」的翻譯,或是「強力相等意義」的翻譯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這兩種翻譯方式都是透過一個聖經學者組成委員會所翻出來的,意思是說,這樣的翻譯是經過一群聖經學者的分享、檢查與確認所翻譯出來的經文。是由美國聖經公會、聯合聖經公會、國家教會協會、國家福音協會以及其他相關的團體認定通過的翻譯,所以,這些版本是妥當可靠的翻譯。
第三種翻譯是「改譯」的翻譯。這種釋義的翻譯並不採用字面上的意思,而且在許多時候,這種翻譯甚至沒有表達原文原來的意思。
因為有這些缺點,改譯的翻譯很少在嚴格的聖經研究當中出現或被應用,也可以說從來沒有使用在正式的禮拜儀式當中。但是,改譯的翻譯很受青少年與剛受洗的基督徒的歡迎,因為這些人對基督教信仰經常使用的語言並不很熟。
改譯的翻譯方式在新約聖經還是整本聖經當中最大的缺點就是,通常這樣的翻譯是由一個人完成所有的翻譯,如J. B. Phillips 或Eugene Peterson. 最不穩妥的改譯版本就是the Living Bible現在這個版本已經不像幾年前那麼流行了。
其他原文的問題牽涉到性別歧視與性別包容的語言。最近這幾年來,受到重視的爭議乃是針對聖經的翻譯使用性別歧視的語言這樣的問題。在過去,中性的用詞都直接翻譯作男性的用詞,但是,因為九零年代開始對性別歧視的語言敏感,聖經翻譯學者才開始注意早期翻譯版本中男性用詞的文化偏見。後來就有「新標準修訂版」取代「標準修訂版」,在這個版本當中,使用較多性別包容用語。「新標準修訂版」已經被大部分的主流教會接受,當「新國際標準版」發行性別包容用語的聖經版本的時,還是受到較保守的福音派教會很大反彈,甚至將新的版本從市面上拿下來,繼續賣舊的版本。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翻譯團體與教會的神學偏見,導致所使用的翻譯版本和後來的翻譯用語都受到影響。自由派的信徒喜愛性別包容的語言,但是保守福音派的信徒不喜歡。「新修定標準版」已將性別包容放入翻譯當中,「新國際標準版」仍舊使用男性用語代表所有的人。
還有其他聖經原文的困難性是出於原文的章與節的問題。
大家應該知道聖經的原文是希伯來文與希臘文,這兩種語言原本是沒分章也沒分節。有第幾章、第幾節是幾百年後才加上去的,但是,大部分的現代版本聖經都有分章節。我在韓國的時候,發現到韓國的聖經翻譯學者所分的段落與章節與英文翻譯不同,我十分驚訝,我想其他的語言同樣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讓我們認真想想,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文章的分段結構,經常決定講道的經文與主題,或是影響研究聖經的角度。讀聖經的人因著不同的文化,所採取的分段也會不同,也因為分段不同,有可能完全改變我們所讀、所理解的。我可以繼續提出幾段經文,在研讀聖經的時候,因為不同的版本翻譯與編排段落,影響我們的理解與經文本身的意思。
我可以舉幾個例子,翻譯的語言甚至比原文的希伯來文與希臘文更加清楚表達這段經文所要表達的含意。我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講同一段經文:學術上的講法、靈修的講法、知識資料的蒐集、講道用的、帶查經用的與敬拜用的不同方式。但是我想大家應該了解我所說的意思是什麼。發現經文原文本身所講的是什麼意思,並不是字面上第一眼看到的那麼簡單。
現在,我們已經到達「今日了解聖經」的第一步驟,就是清楚我們所讀的經文,然後回答:「這段經文到底是在說什麼?」這個問題
Step Two: To whom was the text written? This is the CONTEXTUAL question.
第二步驟:這段經文是針對什麼人寫的?這是「經文上下文與背景」的問題。
當我們在讀聖經的時候,必須要意識到一件事,就是經文本身原來不是針對我們所寫的。聖經當中的每一卷書是不同的作者寫給特別的一群人的。這些創作使用許多不同的文學形式,有:記事、神話、律法、歷史、預言、哲學思想、比喻、講論、書信、詩歌、音樂等等。我們若想要了解經文本身,就必須要探究經文上下文與背景的關聯性,這段經文是在什麼背景之下寫成的?什麼人寫的?為什麼寫這段經文。作者所使用的文學形式是什麼?寫作對象是什麼人?作者寫這段經文的目的是什麼?在讀經應證經文的方法當中,有一個很大的危機就是,直接引用某一段經文來證明某一個特別的觀點,通常這種做法都完全忽略經文上下文的關聯性與背景。
有時,這種作法會嚴重牽連到基督徒的生活與教會的見證。幾個悲慘的案例的其中一個就是「奴隸制度」的議題。特別當這個議題在保羅寫給腓利門書信中間出現的時候。
我想大家可能都知影這個故事:一個名叫阿尼西謀的人,之前是腓利門的奴隸,後來因為逃走、被人抓到,然後被關在監獄當中。當阿尼西謀被關在監獄時,遇到保羅,然後聽到福音,成為基督徒。所以,保羅寫一封短信給阿尼西謀的原主人腓利門,求他將阿尼西謀接回去,不要再對待他好像奴僕一般,乃是對待他像一個基督徒弟兄。保羅親自簽名背書,承諾會將這當中所花費的錢付給腓利門,並且央求腓利門按照保羅若到他家作客的規格來對待阿尼西謀,這就是這段經文的主要信息。但是,在這封信中,保羅並沒有指責「奴隸制度」。的確,他吩咐阿尼西謀回到他的主人腓利門那裏去,在新約聖經當中,也沒有哪一段寫到保羅曾講:「奴隸制度是罪。」這樣的話。
在七零、八零年代,美國一些有奴隸的主人迅速地指出這個事實來回應說「奴隸制度是罪」的那幫人。他們引用聖經<腓利門書>以及保羅所說其他的話,還有許多舊約的經文來證明人類社會的「奴隸制度」是有理的。這些人爭辯說:「如果奴隸制度是一種惡毒的罪,這麼說來,為什麼奴隸制度會出現在聖經當中呢?而且,聖經中並沒有譴責過奴隸制度。」
說這話的那些人並沒有理解到,初代基督教會在第一世紀的時候是弱勢者所組成的團體。初代教會面臨受迫害的情況底下,保羅並不是站在加害者的角度來看當時羅馬帝國關於社會公義的種種議題。在弱勢處境下的初代教會若是因為選擇指責奴隸制度,而牽涉到整個羅馬社會與經濟的制度,在這種行況下基督徒所遭受的迫害會更加嚴重。在保羅當時的教會與現代中國的地下教會遭受迫害的情形很類似,這種情形使人對社會和政府充滿批評與不滿。我們要記得,保羅是從監獄裡寫信,這些書信在送出來之前都必須經過典獄長與審查員的手。如果保羅想要繼續保留寫信的特權,他必須要十分小心,不可以批評任何政府或是社會經濟的現象。畢竟,對奴隸制度的指責很有可能使人認為是站在奴隸的立場,公開鼓吹叛亂。
我們若是謹慎地研讀腓利門書就可以得知,保羅對一般奴隸制度雖然沒有公開譴責,但是很明顯地,對一個人受著奴役的情形非常掛心,這個人就是阿尼西謀。保羅向腓利門交代,不可再對待阿尼西謀好像奴僕,要對待他好像「親愛的弟兄」,好像腓利門接待保羅一樣。
保羅很清楚地提出聲明,在基督裡,一個信徒不可奴役他主內的兄弟。保羅寫這封信給腓利門是為了釋放阿尼西謀。
這樣的背景說明了為什麼<腓利門書>不能用來贊成七零、八零年代的蓄奴議題。當然,新、舊約聖經當中仍有許多段經文是提及奴隸制度,以及離婚與再婚、婦女的地位、或同性戀的問題。
使用「經文應證」的方式,在討論這些議題當中選邊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是,我的建議是,更謹慎的讀經方式乃是將詳細調查每一段所讀到、處理這種議題的經文上下文與背景,以這樣的方式來理解經文。這樣的做法包括聖經作者寫作的目的、寫作的對象是什麼人都有關連。雖然說,教會對同性戀議題的立場還不明確,但是對於奴隸制度、離婚與再婚、婦女在社會與教會當中的地位已經有很明確的關懷和見解。
針對這三種社會議題,咱就是照著當時的處境與現今的處境來思想,做出明確的回應。
光是靠著經文本身的字句,不足以使我們完全了解聖經對現今世代的意義,必須要加上上下文與背景的調查,然後才來回答:「這段經文是對什麼人所寫的?」這個問題。
Step Three: What wer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writer of the text? This is the WORLDVIEW question.
第三步驟:這段經文的作者所受的「限制」會是什麼?這是「世界觀」的問題。
我們有不同世界觀的這個事實是我們每天必須遭遇的處境,在場的弟兄姐妹差不多都知道我在說什麼。台灣人的世界觀與美國人的世界觀不同,在場的兄姐的世界觀也都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的台灣人教會需要發展台語的宣教事工與英語的宣教事工。這也是為什麼在台灣出生的台僑第一代與與在美國出生的台僑第二、第三代會有「代溝」。在家族聚會時,老人家用筷子吃飯、年輕人用刀叉;老人家講台語、年輕人講英語。在我家,我比較愛吃馬鈴薯捲,我太太周博士比較喜歡吃飯。
當然,講到世界觀牽涉到許多層面,還可以舉很多例子。人際關係啦、文化價值觀啦、政治立場啦、甚至穿衣服的風格都是世界觀的某一部分。當我們讀聖經的時候,我們常遭遇聖經作者的世界觀與我們當今的世界觀不同的問題。舊約聖經是出自於希伯來文化世界觀,新約聖經是用希臘文與羅馬帝國的世界觀所寫的。
在<使徒行傳>以及保羅的書信當中,可以舉許多例子來說明這兩種非常不同的世界觀所帶來的衝突。但是,這兩個世界觀是兩千年前所形成的,這時,這兩種世界觀的形成與印度人的世界觀、中國人的世界觀沒有任何的關連。當然,現代歐洲人與美洲人的世界觀是一直到第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才受到注意。這樣說來,當我們在研讀聖經經文時,我們必須要問一個問題,就是:「聖經作者在當時所受到『世界觀』的限制是什麼?」當我們問這個問題時,必須知道我們本身也受到自己的世界觀所限制。我們是從我們的文化所教導我們的部分來理解聖經。
我在教「聖經詮釋學」的課程時,時常要學生看窗外,然後將所看見的十樣東西寫下來。我的教室有幾個大窗戶在同一邊,比較高的窗戶在另外一邊,在教室外頭一路沿著走廊還有大的窗戶。教室的門是故意打開的,所以看得到走廊的窗戶。除了這之外,就沒有別種指示了。結果,差不多97至100%的學生未曾離開他們的座位,他們只是從教室同一邊的大窗戶往外看出去。當然,他們的座位決定他們所看到窗戶外面的情形,有時,只有少數3%的學生,(通常是沒有啦),會離開自己的座位,差不多都會繞過大窗戶,走到後面去,深怕打擾其他學生。十幾年下來,只有兩位學生曾從另外一邊的高窗戶看出去,不曾有學生走出走廊,從走廊的窗戶往外看。然而,曾有一次,一個學生從教室的窗戶看出去,又穿過走廊的窗戶往外看,但是這個學生從頭到尾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這是要學習什麼呢?大部分從窗戶看出去的可能性都沒有人嘗試過,沒有一個學生看到窗外完全的景致,他們都受到自己的座位的限制。我也發現到,差不多所有的學生都看到同樣的東西,像是「一座山」啦,「樹」啦;一些學生會看到別人沒看到的,像是「落葉」啦,「村裡的教堂」啦,但是,有趣的是,雖然,學生所看到的差不多都相同,但是都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同樣的東西。
舉例來說,「一棵松樹」與「綠色的樹」,還是說「一台紅色的車」與「一台現代牌的Sonata」。女性對顏色比較敏感,男性對車與建築物比較有感覺。有時,有些學生甚至看到窗戶本身,說「骯髒的窗戶」或「裂開的窗戶」。
我想,你們會開始聯想這個小小經驗和了解聖經的關聯。假設這本聖經就是窗戶,我們發現大部分的人受限於研讀聖經的傳統方法當中,我們有自己的世界觀,這些觀點基本上限制我們所看到的以及所理解的。其實可能了解聖經的經文有數百種的可能性,但是我們受限於以自己最了解的可能性來解說,這就是我們的「世界觀」。舉一個例子,一直到最近,差不多所有的聖經學家都是男性,女性的聖經學家即使有也不算數。
我們在回到教室窗戶的例子中,我可以告訴你們,從窗戶看出去的景致從1995年到2012年有著多麼大的變化!在我的教室外面,已經有兩條新的四線高速公路,兩間新的「村內的教堂」,一棟新的公寓大樓,是以前的年代沒看到過的,現在出現在這裡。在早期1985年的時候,四線道的高速公路只有兩線道,在大學前面的馬路還沒鋪好,兩棟現在大學裡的大樓那時都還沒興建。所以說,從窗戶看出去2012年的景致與1995年的景致已經完全不同了!
我們回來說聖經的部分,我們想想,在第四世紀、十三世紀、十六世紀、十七世紀、十八世紀、十九世紀、二十世紀與現在二十一世紀2012年,不同的人是如何詮釋聖經,「世界觀」完全不同嘛!聖奧古斯丁、湯瑪斯阿奎那、約翰加爾文、韋德敏斯德信仰告白、清教徒、卡爾巴特與宋泉盛博士都用自己不同於別人的世界觀詮釋並理解過這本聖經。
所以,我們的問題就是必須要跨越界於聖經作者世界觀與我們本身現在的世界觀中間的那座橋。我稱這個過程叫做「跨越聖經詮釋的橋樑」。幸運的是,我們有一些聖經中的案例可以知道要如何進行。
第一個例是<使徒行傳>17:16-34記載,保羅在雅典作一個出名的「亞略巴古演說」,他所面對的希臘異教徒與他本身基督徒的世界觀差別很大。他必須要找出辦法來建立這兩種世界觀之間的橋樑。保羅提起這些雅典人在一間廟裡敬拜的「未識之神」,其實就是真神上帝,在他們尚未認識祂之時就已經拜祂。在這個「未識之神」的崇拜上,保羅找到一座橋樑可以幫助希臘異教徒用他們的世界觀了解基督教世界觀的上帝。
第二的例子是在<希伯來書>11:1-50,在這段經文中,作者想要向一群遵守摩西五經與先知書律法的猶太人解釋基督徒對信仰的觀念,這些人代表某種猶太文化的世界觀,這個信仰觀念是基督徒的世界觀的一部分。<希伯來書>的作者用舊約聖經中的信仰偉人來跨越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之間的橋樑。
這些信仰偉人在猶太人中是眾人皆知的人物,但是更加要緊的是,這些人可以用來舉例,提起對上帝的信心。我們所有的人,包括聖經作者在內,都受到我們世界觀的限制,若我們想要了解當今的聖經,我們需要知道有這些限制存在,然後想辦法「跨越聖經詮釋的橋樑」。然後回答:「聖經的作者在寫這段經文的限制是什麼?」這個問題。
Step Four: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This is the INTERPRETATION question.
第四步驟: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什麼?這是「聖經詮釋」的問題。
如果我們已經回答前三個有關聖經當中原文、背景與世界觀的問題,如此一來我們就準備好進行經文釋義,並且嘗試達成經文的某種含意。我們現在對聖經釋義有些很好用的工具。這當中有一個問題需要回答:「這段經文的作者到底想講什麼?」或是這麼問:「這段經文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這是每一個帶查經的人或講道者所想要做到的。我們現在用<以賽亞書>7:14這段最困難解說的經文其中之一,來試驗這個過程:
(中文和合本)「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註: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
(台語漢字本)「因為按呢,主本身欲互恁一個兆頭,看啊,有在室女欲懷孕生子,給伊號名叫以馬內利。」
當第一版「修訂標準版」聖經出版的時,將五零年代早期的翻譯「處女」翻譯作「童女」,引起非常大的爭論與風波,許多「基要派」教會團體甚至真的燒毀這本「修訂標準版」聖經,稱它是「異端」。一直到今天,許多保守福音派的信徒因為這個<以賽亞書>7:14的翻譯拒絕使用「修訂標準版」聖經。受到這個爭論影響,「修訂標準版」聖經再版的時,馬上將「處女」放在經文下面註解的所在,使讀經的人交換使用。但是這樣做仍然無法讓批評的人滿意,這可能並不是唯一的原因,但這也是保守福音派後來翻譯「新國際標準版」聖經的原因之一。
這個爭論從何而來呢?在<馬太福音>1:22-23當中,作者直接引用<以賽亞書>7:14並且使用「處女」這個字。但是作者所引用的版本是「思高譯本」(七十士譯本),這是舊約聖經翻譯作希臘文的版本。這個譯本是羅馬天主教會所使用,也是新約聖經作者時常引用的版本。「童女」這字的希臘文「parthenos」十分清楚是「處女」的意思。馬太引用<以賽亞書>來表示,這位「處女所生的子」耶穌,就是「彌賽亞」,就是「救世主」。另外,馬太所想要表達的是,這個「處女所生的子」耶穌完全應驗舊約聖經的預言,特別是<以賽亞書>7:14。
「修訂標準版」聖經的翻譯者所採用的是希伯來原文所寫的「馬所拉文本」成為翻譯的依據,這個文本是基督新教所使用的聖經原文。在希伯來文原文,這字「almah」意思是「適婚年紀的少女」或者是「有生育能力的少女」。若謹慎詳細來讀<以賽亞書>第七章,這段經文並不是原指耶穌所講的,所預言的事件有可能發生在到青春期之前的孩子身上。
上帝向先知以賽亞吩咐,去對猶大的亞哈斯王說預言,國家並不會在戰爭中滅亡,當亞哈斯王拒絕並且求一個兆頭時,上帝賞賜一個兆頭:必有年輕的女子所生的孩子。在這孩子能棄捨歹、選擇好的之前,猶大的仇敵將遭受毀滅,猶大卻要從毀壞當中得到拯救。這個所應許的拯救在幾年後得到實現。
所以,我們可以回答前兩個問題:「這段經文怎麼說?」「這段經文是對什麼人寫的?」但是,當我們回頭來看馬太引用希臘文經文時,我們產生與世界觀對抗的問題:
以賽亞的世界觀關心的是一場恐怖的戰爭,以及上帝應許拯救猶大的百姓,這個孩子是拯救的兆頭。馬太的世界觀關心的是人類的拯救,以及上帝應許的「彌賽亞」,也就是「救世主」。「處女所生的兒子」耶穌是一個應許救贖的兆頭。對以賽亞與亞哈斯王來說,<以賽亞書>7:14是政治拯救的意義;對馬太與閱讀他寫的福音書的讀者而言,<以賽亞書>7:14是處女生的兒子耶穌的直接預言。誰的意思是正確的呢?是以賽亞與亞哈斯王,還是馬太與初代教會?我必須說,沒有理由說,一個對、另外一個是錯的。兩段經文都是關於拯救的信息,強調上帝拯救的同在以及在百姓當中的應許。我們所有的是先知以賽亞所講原本的意義,以及新約福音的作者馬太加上去的新詮釋過的意義。
這就有點像我所舉的「從教室的窗仔往外看出去」的例子,以賽亞與馬太都從同一個窗戶看出去,只是馬太所表達的是在以賽亞的時代幾百年後才看到的部分。
他們兩人都看到同樣的事:一個年輕的女子懷孕生子,這個孩子是上帝所賜的兆頭。只是他們兩人看到少女是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世界觀所產生的見解來解說。生活在現今二十一世紀,我們真是佔優勢,同時讀到希伯來馬所拉文本與希臘文思高譯本(七十士譯本),一起得到先知以賽亞與馬太兩種解釋聖經不同的觀點。
在社會政治的生活範圍(人類的歷史)之內與宗教道德的生活範圍(從罪中得救)之內,上帝應許要釋放並救贖人類。在我們的時代,將兩段聖經經文放在一起最好的運用,可能就是「使徒信經」所說:「由聖靈感孕、從童女馬利亞所生」以及作曲家韓德爾的<彌賽亞>所唱:「看啊!必有處女懷孕…」
所以,當我們在回答:「經文的意思是什麼?」這個問題,並且發現新的看法與意義的時候,我們只能如同保羅在<羅馬書>11:33-36所說的:
(中文和合本)「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他的謀士呢?誰是先給了他,使他後來償還呢?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們!」
(台語漢字本)「深沈啊!上帝的智慧及見識的富有啊!伊的判斷未測度(tók)得!伊的路途追尋未著。是誰知主的心志?是誰及伊參議?是誰代先互伊,致到互伊報答?因為萬物攏出佇伊,倚靠伊,歸佇伊。願伊榮光到代代。阿們。」
Step Five: What would the writer of the text say if he were writing today? This is the CONTEMPORARY APPLICATION question.
第五步驟:這段經文的作者若是在現今的時代,他會怎麼說?這是「現今應用」的問題。
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有錢、年輕的官來找耶穌的故事。他問耶穌一個問題:「我應當怎麼做可以得到永生?」他對聖經很熟,又向耶穌回答,所有的律法與誡命從他年少時,都已經遵守。(馬太19:16-30;馬可10:17-31;路加18:18-23)耶穌對這個少年人印象很好,並且稱讚他對聖經的認識與知識。但是接下來,耶穌要求他在當時的社會中將所讀的律法與誡命應用出來。所以,耶穌跟這位年輕人說:要變賣你所有的財產並分給窮人。這個故事的結果是:「這個有錢的少年官憂憂愁愁離開,因為他的財產很多。」從第一步走到第四步,若是沒有回答最後的問題:「現今的世代要如何應用經文?」等於是白讀聖經。當然,有人會跳過前四步驟馬上進行第五步驟,直接於現在應用經文。不過,若我們這麼做,就會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因為我們必須先記得,聖經是將上帝的話語記載下來給我們閱讀的,意思是說,這本聖經不只是讓我們發現其中意義的書而已,這是我們主上帝所說的話語。
若我們想要達到了解經文的意義或是經文的多種意義時,我們必須要一直重複讀經文、默想經文、用經文祈禱,尋找許多不同的版本與經文的翻譯,查考很多的評論,找出與自己不同文化背景來的釋經與意義,進入聖經學家所講的「聖經詮釋圈」當中。當我們解釋經文時,我們同時也發現聖經——上帝對我們所說的話語開始在解釋我們!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研讀聖經經文時,我們發現隱藏於經文當中的新意義,甚至我們會對自己本身以及我們所生存的世界有新的眼光、有新的看法。這個過程會帶領我們走向我們想像不到的方向。
我來為你們舉一個例子,我相信在座的弟兄姐妹對耶穌趕走在聖殿中買賣的生意人,翻倒他們的攤位的經文應該都很熟,四本福音書都有這個記載:馬太21:12-13;馬可11:15-17;路加19:45-46;以及約翰2:14-16,當我還是翩翩美少年的時候,我就讀過這段經文好幾次。但是,這段經文是在說什麼呢?我的媽媽很堅持相信並教我相信,這是在說教會不可成為買賣的地方。所以她反對教會為了事工募款,辦餐會義賣餐卷,也反對烤麵包來賣,還是舉辦園遊會替教會募款。
後來,我在神學院時,我牧養一間蠻開放的教會,這間教會每年都舉辦炸雞與麵包餐會以及炸魚餐會,我都會覺得有罪惡感。我多少都還覺得這間教會是在從事一種罪惡、不合上帝心意的事。
但是當我當宣教師被派到台灣,並且在台灣神學院當教授時,我還記得我到我太太周博士的故鄉苗栗,在她家的那條街的盡頭,就有一間混合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大廟宇,剛好有廟會。不知你們可否想像我的震驚,我看見那些善男信女怎麼買紙錢,又看見好幾種祭祀的牲畜、雞鴨被殺之後,擺在供桌上。突然間,耶穌清潔聖殿的經文對我產生全新的意義!我可以理解台灣傳統的宗教生活與耶穌當時耶路撒冷聖殿的宗教生活原來是這麼接近。
在我的生活中第一次體會到耶穌所說:「你們不可使我父的殿成為賊窩。」是什麼樣的情景。這是我從神學院拿到神學博士學位,畢業之後才有的體會,所以說,聖經的意義時常是越閱讀越深刻,越閱讀越有意義。「聖經經文的現代應用」與跨越時空或說是歷史背景之間聖經詮釋的橋樑有著密切關係。
我們來以<哥林多前書>14:33-36為例:
(中文和合本)「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因為不准她們說話。她們總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她們若要學甚麼,可以在家裏問自己的丈夫,因為婦女在會中說話原是可恥的。神的道理豈是從你們出來嗎?豈是單臨到你們嗎?」
(現代中文譯本)「因為上帝不要紛亂,而是要我們和諧。就跟上帝子民的各教會一樣,婦女在聚會中要安靜。她們不可以發言;就像猶太人的法律所規定的,她們要安於本份。如果她們想知道甚麼,可以在家裏問丈夫。婦女在聚會中說話是不體面的事。上帝的道豈是從你們來的?豈是單單傳授給你們的?」
(台語漢字本)「因為上帝呣是紛亂的,是和平的,親像佇聖徒攏總的教會一樣。婦仁人佇教會中著靜靜,因為呣准伊講。就是著順服,親像律法也是按呢講。伊若愛學習甚麼,著佇家內問家己的丈夫,因為婦仁人佇教會中來講是見誚。上帝的道理豈是對恁出?抑是干單傳互恁啊?」
當然,有些現在的教會依然是照字面上解讀這段經文,所以拒絕女性作長老、執事還是受按立為神職人員。確實,有些教會仍舊拒絕接納婦女進入於教會祭壇的所在,甚至不允許婦女讀神學院。但是,保羅若是活在現今的世代,他會怎麼寫這段經文呢?
首先,咱擱重看一遍第33節:
(中文和合本)「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
(現代中文譯本)「因為上帝不要紛亂,而是要我們和諧。」
(台語漢字本)「因為上帝呣是紛亂的,是和平的,」
在此,保羅所要說的議題不是教會中的婦女,是教會中的混亂!
在猶太人的傳統中,婦女是沒有受教育的;大多數婦女最好的程度是認識一些字,許多是不識字的。在此的問題是,婦女在教會中愈來愈激動,常在禮拜中大聲說話,有時說方言,以致於禮拜的程序受到攪擾。所以,保羅在第34節用猶太人的律法做一個呼籲,盼望這些婦女注重公眾聚會的秩序,保持肅靜!
第二,我們再次回顧哥林多前書的背景,哥林多不是一個猶太人的城市,是屬於外邦人希臘的一個都市,希臘婦女大多受好的教育,很多都識字,甚至有不少的婦女是在社會高層做事,有工作。甚至有些希臘婦女因為這樣,成為外邦人教會中的領袖。在這種情形之下,有猶太教保守傳統觀念的保羅與一些有希臘先進傳統背景這些外邦基督徒觀念不同。我們如何知道這件事呢?我們來讀第37-38節:
(中文和合本)「若有人以為自己是先知,或是屬靈的,就該知道,我所寫給你們的是主的命令。若有不知道的,就由他不知道吧!」
(台語漢字本)「若有人家己掠做先知,抑是做屬佇神的人,就著知,我所寫互恁的是主的命令。若有人呣知,就據在伊呣知!」
保羅一定是遇到與他關心婦女地位持不同意見的人,才會寫這些話。
第三,我們來看今天我們的處境: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如美國還是台灣,所有的婦女都識字,大多數都有受到好的教育,在社會各個階層,包括教會當中,許多都有擔任領導者的地位。假設保羅活在現代,再一次用<林前>當時的立場與角度,無論是在美國或是台灣,他就不能成為一個長老教會的信徒。既然保羅自己是一個受教育的男性,會說好幾種語言,在當時就已經旅遊各地,而且同時有猶太民族與羅馬公民的身分,或許他是受認定的知識份子。他若活在現代,他也會受人看待是有水準的人。若是這樣,希臘先進傳統的思想會比較流行,保羅也會發現在現代,他被許多在教育程度、語言能力與旅遊經驗與他同樣,甚至比他更優秀的婦女包圍著。
那麼,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保羅在現代仍然會關心教會秩序的問題,但是他所針對的應該不會是婦女,他可能會針對電視佈道家,可能甚至是在長老教會的教派中,鼓吹分裂、製造混亂比帶來和平更加嚴重的情況,提出警告。
Conclusion: Toward an adequ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結論:走向適當的解經
今天這場演講的主題是「今日了解聖經」,我們使用五個步驟來幫助我們了解聖經:
First, What does the text say? This is the TEXTUAL question.
第一步驟:經文的原文怎麼說?這是「原意」的問題。
Second, To whom was the text written? This is the CONTEXTUAL question.
第二步驟:這段經文是針對什麼人寫的?這是「經文上下文與背景」的問題。
Third, What wer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writer of the text? This is the WORLDVIEW question.
第三步驟:這段經文的作者所受的「限制」會是什麼?這是「世界觀」的問題。
Fourth,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This is the INTERPRETATION question.
第四步驟: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什麼?這是「聖經詮釋」的問題。
Fifth, What would the writer of the text say if he were living today? This is theCONTEMPORARY APPLICATION question.
第五步驟:這段經文的作者若是在現今的時代,他會怎麼說?這是「現代應用」的問題。
如果你們按照我所建議解釋聖經的這五個步驟來進行,就可以走向「適當的」解經,我並不說「正確的」解經,因為並沒有「正確的解經」這種事。聖經的解釋繼續隨著新的背景、文化、語言與歷史作改變,聖經解釋在每一個世代都在改變。
雖然無法說出一個全部通用的正確解經,但是卻可以有最符合你的時空背景的解經釋義,所以我們與同時代的百姓可以真心如同<詩篇>119:89-93所描寫的:
(中文和合本)「119:89耶和華啊,你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90你的誠實存到萬代;你堅定了地,地就長存。91天地照你的安排存到今日;萬物都是你的僕役。92我若不是喜愛你的律法,早就在苦難中滅絕了!93我永不忘記你的訓詞,因你用這訓詞將我救活了。」
(台語漢字本)「耶和華啊,你的話安定佇天裡,直到永遠。你的誠實存到萬代;你建立地,地就長長佇的。照你的定例,存到今猶佇的,因為萬物攏是你的差用,我若呣是歡喜你的律法,就早早佇我的苦難中滅無啦!我永永無未記得你的教示,因為你用這互我活。」
NOTE:Some of the material used in this lecture has been adapted from Daniel J. Adams, The Word in the World, edited by Chou Fang-Lan. Jeonju, Korea: Shin-A Publishing Co., 2003. © Daniel J. Ad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