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宣教神學的探討 陳南州牧師
如何保存與傳承 NTPC 的信仰歷史:一個宣教神學的探討(上)
情境實況轉變中之身分認同的省思 陳南州牧師
序言:
不是美國台灣人長老教會的牧師或會友怎麼講 NTPC 的保存與傳承?「別人眼中的我們」(Ourselves as others see us)。
美國基督長老教會全國台灣人教會 (NTPC)宗旨是「為結合全美台灣人長老教會及信徒共同宣揚福音,見證上帝的愛和真理,並促進種族、文化、社會和經濟之和諧與平等。」
這宗旨涉及「身分認同」(「美國台灣人長老教會信徒」)以及「宣教使命」(宣揚福音、見證上帝的愛和真理,並促進種族、文化、社會和經濟之和諧與平等)兩個議題。
我的演講就從這兩方面來作省思。
身分認同的故事
火車上的對話:韓國人?美國人!美國人?台灣人!
餐廳裡的對話:講話小聲些,不要讓美國人嘲笑!Translator’s daughter, 作者:Grace Loh Prasad(駱信惠),
The Translator’s Daughter featured in San Francisco Chronicle’s “Best of 2024” reading
list
親人、朋友不再叫她「信惠」,
invisible behind my American identity. 1971 移民美國,2 歲,1998,回台灣住 3 個月,認識親人,學台語。「台灣人」的身分認同浮現。
台灣,a place and
culture that had always foreign to me.
在三峽刻了一個 Loh
Sin-hui 的印章,gaining “face” and Taiwanese identity. Taiwanese, mother
tongue and language, emotionally connected.
寫了一篇文章 One day
you’ll need this。
記得「台灣人的身分」的背景,到台灣,馬偕醫院、林森路的中山教會、三峽、天品山莊(基督徒墓園,祖父母骨灰保存的地方)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這樣介紹這本書
Born in Taiwan, Grace Loh Prasad was two years old when the threat of political persecution under Chiang Kai-shek’s dictatorship drove her family to the United States,
setting her up to become an “accidental immigrant.” The family did not know when they would be able to go home again; this exile lasted long enough for Prasad to forget her native Taiwanese language and grow up American. Having multilingual parents—including a father
who worked as a translator—meant she never had to develop the fluency to navigate Taiwan on visits. But when her parents moved back to Taiwan permanently
when she was in college and her mother was diagnosed with Alzheimer’s, she recognized the urgency of forging a stronger connection with her birthplace before it
was too late. As she recounts her journey to reclaim her heritage in
The Translator’s Daughter, Prasad unfurls themes of memory, dislocation, and loss in all their rich complexity. The result is a
unique immigration story about the loneliness of living in a
diaspora, the search for belonging, and the meaning of home.
“Diaspora”(散居)在中文中的含義通常指的是某個民族、種族或文化群體,因各種原因(如戰爭、移民、政治迫害等)離開其原生故土,分佈到世界各地,形成散居群體的現象。這個詞最初用於描述猶太人分散到世界各地的歷史現象,但現在已廣泛應用於任何一個群體的分散遷移。
台美人是不是如同 Ohio 大學出版社所描述的駱信惠,是處於 diaspora 的處境中?我們有沒有如同駱信惠一樣,感到孤獨,追尋歸屬感,探索「家」的真正含意—身分認同的追尋?
你們心中必然有自己的答案。
聖經的故事
士師記 17.7-18.4。士師時期的特色:「彼時,以色列人無王,逐個人攏照伊看做著的去做。」(21.25)
17、18 章,聖經學者大多認為它們是屬於被認為是是士師記附錄的五章的一部分。在這五章裡面,沒提起任何一個偉大的士師,或者是以色列的外敵。所以,這個部份的主題主要的目的在說明以色列人在士師時代宗教生活的墮落和敗壞,以及以色列人支派中間的戰爭。也是在為「以色列人行上帝目睭內看作歹的代誌」,此句話提出實例。
我要先談我們所讀的經文提到的兩個人。一位名叫米迦的人,他的名字意思是「啥人能親像上主」,不過,他偷拿他母親的錢,雖然後來因為他的母親咒詛偷錢的人,他把錢歸還給他的母親,沒想到他母親竟然要他用那筆錢去雕刻一座神像來代表上主,米迦也照做了,閣設立自己的兒子當祭司。
另外一個人是離開受派服事之猶大支族的利未人,到別地尋求生活。利未人既然是受指派在一個固定的所在作祭司,此個少年人為什麼還在為自己找一個可住的所在?他是不是對他受指派的所在有什麼沒滿意?閣為什麼米迦所提出的條件--每一冬十個銀仔,一套衫和逐日的食物,就會使他歡喜甘願在米迦的厝內住下來?
從故事中提到的兩位人物的作為來說,這是一個負面的故事。他們的故事完全符合士師記主調「逐個人攏照伊看做著的去做。行上帝目睭內看作歹的代誌」的故事。
信仰的反思
不過,我今天不深入探討這兩人,而是從信仰來反思自省 18.3 所記載,同樣在尋求居住地的但支族的人問少年利未人的三個問題:「啥人導你來遮?你佇遮啲做什麼?你佇遮有得著什麼好處?」(誰領你到這裏來?你在這裡做甚麼?你在這裡得了甚麼?)
在一個人人按著自己的意思作人做事的世代和情境理,從信仰反思這三個問題是極具意義和挑戰的。
第一個問題:啥人導你來遮?這個問題也可以用另一個形式來問:是什麼樣的目標或理想,甚至是一個什麼樣的願景,帶領你來這裡?
親愛的牧長和姊妹兄弟,NTPC 的前輩為什麼離開台灣來到美國?是啥人導他們來到美國並建立長老教會?答案應該是「上帝」。這個提問其實可以延伸或擴展來省思:我們可以很確定的說是上帝嗎?我們今日依舊確信這是上帝的帶領嗎?我們今日有持續認真地尋求上帝的帶領嗎?感謝上帝,我們今天在此聚集,並且以「如何保存與傳承 NTPC 的信仰歷史」作為大會的主題,表示我們是認真地尋求上帝的帶領。我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我們是否保持開放的心胸,願意讓聖靈引導我們 NTPC 的身分認同,甚至改變 NTPC對身分認同的看法嗎?
第二個問題:「你佇遮啲做什麼?」這個問題激勵我們自問:我們在這裡做什麼?就「『台美人長老教會信徒』的身分認同」這一宗旨,NTPC 目前在做的,跟前輩所懷抱的目標、理想,和願景有什麼關連?
我們如何激勵人維持『台美人長老教會信徒』這一身分認同?甚至勇敢、審慎地深思,「台美人」這個身分認同的宗旨是否屬於階段性的目標?
第三個問題:「你佇遮有得著什麼好處?」這個問題也可以轉化成:我們
NTPC 在美國做得怎樣?這個問題幫助我們反思:我們 NTPC
的工作成效如何?我們跟當初前輩到美國設立 NTPC 的目標和願景有什麼差距嗎?
NTPC 和所屬會員教會在過去的歷史情境中,做些什麼來傳承和保存「台美人長老教會信徒」的身分認同?成效如何?就「身分認同」這一面向而言,有哪些是我們必須努力的?
情境實況轉變中之身分認同的省思
前面三個問題,從我們訂定的主題來說,都跟我們的身份認同相關,而且是情境實況的轉變迫使我們不得不省思的身分認同的議題。
自問:我是台灣哪一地方的人?你的家族在台灣遷移過到他地嗎?再問:你是哪裡人?
想想那些來台灣的中國人,第二代、第三代,要認同台灣?或是中國?為什麼?
是什麼樣的目標或理想,甚至是一個什麼樣的願景,帶領你來這裡?為什麼來美國?來美國讀書?工作?逃離台灣的政治迫害?追求另一種型態的生活?為什麼成為台美人?情境實況轉變了嗎?
我們可以進一步思想,身分認同是不是會隨著情境等各種因素而轉變的,這沒有絕對的對錯。從宣教的觀點而言,身分認同其實有可能是否生命旅程中一種階段性的策略性選擇?
保羅在他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這樣說:「我是自由的人,無受人的束縛,毋拘為著欲得著較多人來信主,我成做眾人的僕人。對猶太人,我就作 猶太人,是為著欲得著 猶太人。雖然我無受 摩西的律法拘束,卻作律法下的人,是為著欲得著律法下的人。
對律法外的人,我就作律法外的人,是為著欲得著律法外的人。…… 對信心軟弱的人,我成做軟弱,是為著欲得著軟弱的人。對叨一款人,我就作彼款人,用逐款方法通加救一寡人。 我做諸個攏是為著福音,目的是欲及人分享福音。」(林前
9.19-23)
我們在台灣作宣教神學--本土神學,就是以「台灣人基督徒」這種身分認同來作神學。這種身分認同成為引導我們作神學的指針。
批判性地認同台灣的歷史和文化,也從認同台灣所有住民的苦難和盼望,來建構神學與宣教。
我們在這裡做什麼?台美人:落地生根?落葉歸根?都涉及身分認同的議題。
落地生根,成為美國人。
落葉歸根,回到作台灣人。
追根究柢,為什麼?如何抉擇?
台美人的第二代,如何維持「台美人的身分認同」?跟其他族群人士結婚的台美人,他(她)們要如何維持台美人的身分認同?
基督信仰和宣教在你的情境實況轉變中作身分認同的抉擇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或是你的基督信仰讓你生活的情境實況有所轉變?
宣教視角下的「台美人基督徒身分認同」之實務探討
NTPC 要保存和傳承「台美人基督徒的身分認同」,在實務上該做什麼?
Translator’s Daughter 的作者告訴她兒子的,One day you’ll need this. 為什麼她會這樣說?不同族群婚姻帶來的身分認同的困境?她的目的看來是要她的孩子知道「台灣人基督徒」在他(她)們來日尋求身分日認同時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 NTPC 在美國做得怎樣?NTPC 該做什麼?什麼優先?基督徒的身分認同?台灣人基督徒的身分認同?台灣美國長老教會信徒的身分認同?記得「台灣人基督徒」在他(她)們尋求身分日認同時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何讓台美人以「台灣人基督徒身分認同」為榮
跟在地台灣人社群(同鄉會等)之連結
台灣話,教會開辦台語教室?
述說台灣的故事、台灣宣教的故事
建構跟台灣鄉土文化的連結(習俗、諺語、節慶……)
教會在台灣民主化歷史中的角色
台灣特殊事件的意義
具世界性的台灣人物的介紹
台灣深度旅遊
回去台灣尋根
讓台灣特色融入美國文化
因台美人的身分認同,世世代代關注並支持故鄉台灣的社會與教會?
讓我們不斷地思索:台美人的身分認同在不斷地的社會變遷實況中,會有什麼挑戰和轉換?
願上帝憐憫引導 NTPC 和台美人的「根」—台灣。
如何保存與傳承 NTPC 的信仰歷史:一個宣教神學的探討(下)
從普世教會之教會觀、宣教觀省思
NTPC 的宣教 陳南州牧師
序言
美國基督長老教會全國台灣人教會 (NTPC)的宗旨:「為結合全美台灣人長老教會及信徒共同宣揚福音,見證上帝的愛和真理,並促進種族、文化、社會和經濟之和諧與等。」
這宗旨涉及「身分認同」(「美國台灣人長老教會信徒」)以及「宣教使命」(宣揚福音、見證上帝的愛和真理,並促進種族、文化、社會和經濟之和諧與平等)兩個議題。
教會的宣教和教會之本質息息相關。教會論的研究關乎教會的一切,以及教會「在世界上也為了世界」實踐宣教的意涵。
「教會應該是由耶穌的故事,且由敘述此一故事的社群所流傳下來的模範所共同形塑;而教會最重要的任務是『作一個能夠從聖經中聆聽上帝的故事,又以忠實於此一故事的方式來生活的社群』」。(Stanley Hauerwas)
普世教會的教會觀
普世教會協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 2012 年出版《教會:邁向共同異象》 (The Church: Towards a Common
Vision) : 「肯認生命」且「具包容性」的教會觀(life-affirming and
inclusive church)
這是結合基督新教(含福音派和五旬節派)、聖公會、東正教、天主教會,歷經
20 年的討論成果。教會作為上帝之愛的記號與媒介,教會的使命是參與上帝的宣教來轉化與拯救世界,就是以言語和行為向所有人傳講在耶穌基督得到拯救的好消息。
教會面對的挑戰是,宣講基督福音的方式如何喚起不同處境、語言、文化的聽眾作出回應。保羅在雅典的亞略巴古運用當地的信仰與文學傳講基督(使徒行傳 17:22-34)。
這指出第一代基督徒在聖靈的帶領之下運用聽眾的文化傳統來分享耶穌死與復活的好消息。在必要的時候也轉化聽眾的文化傳統,發揮酵母的功能來促進所處社會的福祉。
今日我們在世界各地急遽變化的情況之下繼續宣講上帝國。有些發展對於教會的使命與自我理解而言,特別具有挑戰性。
普遍的宗教多元主義意識挑戰基督徒深切省思,宣講耶穌是世界唯一的救主跟其他宗教信仰之間的關係為何。溝通工具的發展挑戰眾教會尋找新的方式來宣講福音、建立與維繫基督教群體。
「新興教會」針對教會如何作為教會提出新的看法,挑戰其他教會找出方法來回應當今的需求與關注,忠實於一開始從使徒領受的使命。
全球世俗文化的發展挑戰教會,有許多人質疑信仰的可能性,相信人類的生命本身就已自滿自足,根本不需要提及上帝。
身為上帝建立的共同體,教會是屬於上帝的,不是為了自己而存在的。教會因其存在本質而參與宣教,受召也受派以自己的生命來見證共同體,就是上帝要全人類及國度當中的整個受造界都享有的共同體。教會的延續及改變跟上帝的旨意之間關係為何:針對教會的延續及改變所產生的不同感受與信念,教會需要本著相互尊重關注的精神,藉著耐心互動得到更深的理解。
一方面來說,教會是眾信徒的共同體,建基在跟上帝的個人關係上,因此教會已經是上帝旨意之下的終末群體。另一方面,教會是歷史的實在,由受制於世界境況的人類所組成。
普世教會的宣教觀
普世宣教觀的第一個參考文獻是跟台灣教會關係密切的世界傳道會(Council for World Mission, CWM)1999年的《今日世界宣教》(World Mission Today)
第二、三個考文獻: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WCC)世界宣教與傳道委員會(Commissionon World Mission and Evangelism, CWME)所發表的兩份宣認(1982 年和 2012 年)。
PCT 將 WCC 信仰與教制委員會出版的《教會:邁向共同異象》 (The Church: Towards a Common Vision)以及 CWME 出版的《一同邁向生命》 (Together Towards Life) 白皮書,兩本小冊合為一本書《高舉生命與包容的教會》 (2025)
1982《宣教與傳道—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共同的宣認》(Mission and Evangelism : An EcumenicalAffirmation)指出,今日世界的實況絕然背離聖經所應許的新天新地—上帝國,顯示今日世界急需耶穌基督的福音。
1982 年 CWME 對宣教的七大共同宣認:
1、信仰的皈依:教會要呼召所有的個人和社會悔改歸向上帝。這呼召就是拒絕讓罪轄制我們的生活,而接受以上帝的愛去愛我們的鄰居之職責。但是皈依信仰的呼召要從邀請人悔改、皈依者本身之悔改開始。
2、與生活各個領域相關的福音:基督教會要宣揚、見證的是上帝的愛的主權統治歷史,耶穌基督是我們生活所有領域的主。基督教會主張她有權利與義務公開且明顯地存在,並且公開地對人類所關心的議題表示她的看法。
3、教會及其在宣教中的合一;教會要在合一中宣教。合一,並非劃一、一律無變化,而是共同信仰和共同使命的多樣性表達。
4、以基督的方式宣教:教會可以自由選擇他們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去宣揚福音給不同處境中的人們。但,這些選擇絕不是中性的,每一方法不是說明我們所宣揚的福音,就是背叛福音。在傳達福音時,我們當清楚一件事,即以愛來管理權力,而非權力重於愛心。教會經由認同他人,分擔人們生活中的痛苦,與邊緣人休戚與共,讓基督的福音被了解和傳揚。
5、給窮人的福音:世界上大多數的窮人,也同時是未曾聽見耶穌基督福音之好消息的人,或是因為傳福音方式的不恰當,導致他們不認為它是福音,而不能接受福音的人。這是雙重的不公義:他們是不公平之經濟制度壓迫下的受害者,或是政治權力分配不公平之下的犧牲者;而同時他們連得以知道上帝特別照顧他們的機會也被剝奪了。向窮人宣告福音就是開始將他們應得的公義還給他們,耶穌基督的教會受呼召傳福音給窮人,就是要以教會的主為榜樣,他道成肉身成為窮人,與窮人生活在一起,並將上帝國的應許給予他們。
6、在六大洲、向六大洲宣教:今日世界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似乎與基督信仰的價值無關,日子好似沒什麼意義的世俗化思想蔓延擴散其中,教會跟勞工、青年人,以及其他許多種人失去有效的接觸。每一個地方教會,每一個基督徒,都必須被挑戰來肩負教會整體宣教的使命。無論何時,教會需要人回應呼召,運用恩賜,跨越各種藩籬和疆界,分享耶穌基督的福音,並奉他的名服務人。
7、在他宗教信仰人士中間作見證:真正的見證是跟隨耶穌基督,如同他尊重並確認別人的獨特性和自由。上帝的靈一直在工作,上帝的奧秘豐盛人不能測度,他以超越我們人所能了解的方法,在我們最少期待的地方工作。
CWME 1982 年的共同宣認,在結語中強調:教會被呼召來活出並說明上帝在耶穌基督裏所顯明的愛對所有處境、所有的人的意義。換句話說,教會的宣教是指向上帝國—上帝主權的實現。
CWM 1999 年的宣教觀點
世界傳道會(CWM)於 1998 年 10 月,邀請十二位來自世界傳道會所屬教會和教會合一運動的神學家、宣教師、地方教會牧者,成立一個神學工作坊,研究世界傳道會會員教會對於宣教的評論之後,寫成《今日世界宣教:世界傳道會的觀點》(World Mission Today)這一聲明。
《今日世界宣教:世界傳道會的觀點》第一部份的主題是「追溯世界傳道會的神學旅程」。它特別提及基督教宣教有許多不同的面向,但是沒有任何一個面向可以單獨隔離出來,並且以它為中心主軸來論述所有的宣教工作。
第二部分的主題是「宣教的架構」,指出上帝是宣教的上帝。宣教的上帝呼召一個宣教的族群。宣教的上帝向外伸展活動,創造、維持、拯救這個世界。我們所領受宣教的召命正處於複雜、多變的情境中,我們受召跟宣教的上帝同行,並讓世人明白宣教的上帝是與全體受造作伙伴,帶領全體受造走向新創造。
第三部分的主題是「時代的徵兆」。宣教跟教會的生活實況密切關連,我們必須為世界宣教辨識時代之實況及其挑戰。
第四部份的主題是「我們的宣教使命」,指出各地的教會在上帝的宣教中成為伙伴。教會必須成為希望的記號,對宣教作整全的理解。CWM 指出,整全的宣教至少有下列五個面向;這五個面向是相互關聯的:
宣揚福音。就是為福音作見證,這福音就是我們在耶穌基督裡所經驗的上帝主權的實現。
培育上帝的兒女。透過教育和牧會關顧,賦能力予眾教會裡上帝的子民,使之忠實地敬拜和見證。
愛的服事。以愛心和憐憫來服事所有的人,就像基督所做的。
社會改造。落實上帝掌權的價值觀,使所有的人可以愛上帝,愛鄰舍如同愛他們自己。為正義與和平努力,奮力抵抗不公義的結構,並且為文化的更新而工作,使他們把上帝掌權的價值觀帶給所有上帝的兒女。
關心受造界。成為這世界負責任的管家,醫治世界的創傷,維護受造界的整全。在宣教神學領域著作甚多的神學家 Andrew Walls 在他和 Cathy Ross 合編的《二十一世紀的宣教》(Mission in the 21st Century: Exploring the Five Global Mission )(Maryknoll, New York: Orbis, 2008)一書中,也以這五個面向或特質作為其論述二十一世紀之宣教的基本架構。
此外,第四部分除了用「以基督的方式作為我們宣教的楷模」來做結束。CWM 的聲明最後呼籲,教會要為宣教建構更寬廣的伙伴關係,並為世界宣教作持續性的探討。
2012 年 CWME 對宣教的新聲明
2012 年 CWME
對宣教的新聲明取名為:《一同邁向生命:在地貌變化中的宣教與傳道》(Together towards Life : Mission and Evangelism in Changing Landscapes)(本文以下有關新聲明的敘述,部分取自張洵宜翻譯、鄭仰恩審議的譯文)。副題中的「地貌」是指當今整個世界呈現出來的宗教、政治、社會、經濟、人文面貌。這一副顯示宣教與實況的關連性;宣教總是跟實況關連。
何謂宣教
2012 年的新聲明指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神學見解,就是宣教是三一上帝的宣教。宣教是直接由上帝的本性而來,我們應該從三一上帝的視角來了解宣教。宣教是宣教的上帝的作為:正如聖父怎樣差遣聖子,聖父和聖子怎樣差遣聖靈,聖父、聖子、聖靈(三一上帝)也照樣差遣教會進入世界。因此,是因為有上帝的宣教,才有教會;教會是參與上帝向世人彰顯他的愛的行動中。所以,教會的宣教活動主要目的不在於建立教堂(植堂)或拯
救靈魂,而是為上帝的宣教服務。教會在宣教之中見證上帝國的應許要得到成全,並參與上帝國的權柄和黑暗罪惡勢力之間正在持續的爭鬥當中。
新聲明的特色
新聲明強調在今日世界中,宣教之主旨是帶給人豐富的生命,以及聖靈在宣教活動中的作為。「在聖靈裡的生命是宣教的本質…宣教是一個帶來轉化且能夠肯認生命的靈性力量」。
新聲明對宣教的十個宣認
- 我們宣認上帝的宣教是以豐富整全的生命為目標(約翰福音 10:10),這是宣教的判準。
2. 我們宣認宣教始於上帝的創造行動,他也藉著聖靈所賦予的大能活力,持續以重新創造來宣教。
3. 我們宣認靈性是宣教活力、能量的源頭,而且在聖靈裡面的宣教帶出轉化的生命。
4. 我們宣認上帝的靈推動的宣教讓整個受造界更新。
5. 我們宣認今日的宣教運動來自南半球跟東半球,是多方位、多面向的。
6. 我們宣認邊緣人是宣教的動力,扮演先知的角色來強調豐富整全的生命是給萬有的。
7. 我們宣認上帝的規化與治理是奠基於使萬有得到愛與公義的價值觀;帶來轉化的宣教抵抗自由市場經濟的偶像崇拜。
8. 我們宣認耶穌基督的福音在任何時代和地方都是好消息,教會應當在聖靈所賜的愛與謙卑中來宣揚。
9. 我們宣認對話以及為了生命一同合作,對於宣教與傳道來說至關重要。
10. 我們宣認上帝在宣教之中帶動教會,也賞賜力量給教會。
從普世教會觀、宣教觀省思 NTPC 的宣教
在普世教會的教會觀與宣教觀的挑戰中,NTPC 如何持守自我的身分認同,並參與上帝在變遷社會與文化中的宣教?
回顧一下普世教會提出的主要挑戰:世俗文化、多元宗教、傳播與溝通工具(平台)的新樣態、新興教會的神學和宣教策略等,我們 NTPC 如何應對?
省思:
一、NTPC 如何培育願意持守「台美人身分認同」,又具有普世之教會觀和宣教觀的傳道人和信徒?
二、NTPC 如何在宣揚福音、教育上帝的子民、愛心服務、社會改革、關懷受造界等領域,重視福音與文化的關連,並以基督的方式宣教?
三、NTPC 並不是為自己而存在,但為了參與上帝的宣教,NTPC 教會必須「存在」。NTPC 如何藉著愛(與受苦)的生活,述說耶穌的故事,成為台美人身分認同者盼望的記號?
四、在美國社會、文化中,NTPC 眾教會如何成為「肯認生命」,對他者「開放、友善且包容」的教會?
五、NTPC 為保存台灣人身分認同的宣教,應當思想,我們必須跟哪些團體、社群建構更寬廣的伙伴關係,促成上帝國的宣教?
六、普世的宣教觀是「邁向生命」。人的生命,至少可以從三個面向來理解:生理性生命、社會性生命、靈性生命。三者密切關連。靈性的生命必須關心人的整體生命,又藉著正面的社會性生命來呈現。這種神學理解如何落實在 NTPC 眾教會的事工中?
七、強調「邁向生命」的同時,如何使它和過去強調的「上帝國」宣教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我們要進一步深思:關懷整全之生命的宣教要怎樣和上帝國的宣教相融並進?唯有在公義、慈愛、憐憫、和平的上帝國裡,生命才可能整全。
八、普世教會提出的挑戰之一「傳播與溝通工具(平台)的新樣態」,我們怎麼回應?
結語:一個宣教的芻議
宣教:宣教的上帝差遣教會進入世界,為了是要人得著豐富的生命,致力於上帝主權—上帝國的實現。
宣教的基本態度和方式:以基督的方式宣教,基督是教會宣教的楷模。
整全的宣教面向:宣揚福音、培育上帝的兒女、愛心服事、社會改造、關懷受造界、福音與文化、宗教對話。
宣教使命:每一個地方教會,每一個基督徒,都必須被挑戰來肩負教會整體宣教的使命,奉基督的名服事人與世界。
為保存與傳承 NTPC 的信仰歷史,積極以各種方式培育台美人長老教會傳道人!
附錄:兩本書《基督信仰在台灣》(2014)《改變中的基督信仰:臺灣基督教會與基督徒的社會學分析》(2021)
信仰的傳承一個參考數值:
長老教會:透過父母親:0.45;透過自己的追尋:0.184;透過朋友、同事、鄰居:0.136;整體(台灣)教會平均值:透過父母親:0.37;透過自己的追尋:0.181;透過朋友、同事、鄰居:0.22
這些數值對我們是否有什麼提示?